小刺儿菜);或者是大部茎叶羽状浅裂或半裂,或边缘有粗大圆锯齿(刻叶刺儿菜)。
刺儿菜名字的由来,缘于本植物的叶缘有刺,而可作为野菜食用。明初《救荒本草》以刺蓟菜为正名收载,并详细介绍了食用方法。说它味甚美。《本草乘雅半偈》也说:小蓟二月生苗,仅一二寸,作菜甚美。因本人曾食用,固对上述说法不以为然,觉得还是《本草衍义》说得客观一些:小蓟,山野人取为蔬,甚适用。虽有微芒,亦不能害人。本人是在节粮度荒年代吃到的。奶奶的加工方法是:择好洗净,拌上玉米面和盐,用铛煎熟。吃时叶上硬刺划嗓子的感觉非常明显,只能强咽。在缺粮的时候,它无毒而能充饥,算是救命野菜,但绝非美味。
最早以刺儿菜之名收载本植物的是清代《本草纲目拾遗》。
最早收载刺儿菜的中国植物学著作是1959年出版的《东北植物检索表》,学名为其异名csegetubunge。
1994年出版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四册收载本植物,学名为其异名cephanoplossegetu(bunge)kita。此异名植物对应的是刺儿菜中的小刺儿菜,而大刺儿菜作为另一种植物收载,学名为cephanoplossetosu(willd)kita。
《bj植物检索表》1992年增订版就主张将二者作两个种处理,本人也觉得作两个种处理更合理,不过《中国植物志》作为一种处理,本人也只好把两个类型植物放在一起,作一种介绍。
以上6张为小刺儿菜。
以上6张为大刺儿菜。
本植物几乎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各地又都有习俗名称,所以土名甚多,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因叶缘之硬刺得名,如刺菜刺芽刺菜芽刺刺菜刺刺芽刺儿菜刺儿草小刺儿菜大刺儿菜刺尖头草小刺头小刺盖茨茨菜(转音)木刺艾刺杆菜刺杀菜白刺菜根刺角菜千针草尖刀草枪刀菜刺萝卜(结合根)小恶鸡婆白鸡角刺小鸡角刺牛戳刺水牛刺牛巴刺牛皮刺牛口刺小牛扎口扎扎嘴。
二是由花的形状如髻(转音蓟)得名,如小蓟,小蓟菜小蓟姆大小蓟,猫蓟刺蓟刺儿蓟青刺蓟刺蓟菜细叶蓟蓟蓟毛蓟蓟芽。
三是由蓟
转音而来,如萋萋菜荠荠毛荠荠菜济济菜七七毛七七菜青七菜曲曲菜山荠菜刺荠菜。
四是因花的颜色得名,如野红花白野红花红花头。
刺儿菜的拉丁学名是cirsietosub,为菊科蓟属植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