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书屋

零点书屋 > 都市小说 > 花木春秋 > 正文 第三十八篇 丝瓜 | 老成丝络嫩时瓜。宋代引入中国。原产地说法不一

正文 第三十八篇 丝瓜 | 老成丝络嫩时瓜。宋代引入中国。原产地说法不一(第2页/共2页)

损砚。(见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老学庵笔记》一卷)

宋代温革的《分门琐碎录·农桑》提到了何时种丝瓜:种丝瓜社上为日。(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975册)

宋代杨士瀛的《仁斋直指方》提到:痈疽方:生丝瓜或生地黄或芭蕉根取汁,笔蘸抹。(见2006年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仁斋直指方》)

宋代《类证普济本事方续集·卷九》说:治肠风,绵瓜,不拘多少。一名蛮瓜,一名天罗,又名天丝瓜,其实皆绵瓜也。(见上海古籍出版社《续修四库全书》999册)

南宋诗人杜汝能有描写丝瓜的诗,诗名就是《丝瓜》:寂寥篱户入泉声,不见山容亦自清。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见bj大学出版社《全宋诗》67册42023页)

南宋诗人张镃的《漫兴·其二》也描写了丝瓜:茆舍丝瓜弱蔓堆,漫陂鹎鸭去仍回。开帘正恨诗情少,风捲野香迎面来。(见bj大学出版社《全宋诗》50册31666页)

宋末君瑞的七律《春日田园杂兴》也提到丝瓜:白粉墙头红杏花,竹枪篱下种丝瓜。(见bj大学出版社《全宋诗》71册44730页)

从以上资料看,丝瓜在宋代肯定已传入中国。

李时珍在为丝瓜释名时说:此瓜老则筋丝罗织,故有罗丝之名。昔人谓之鱼鰦,或云虞刺。始自南方来,故曰蛮瓜。

1952年出版的《广州常见经济植物》收载丝瓜时中文正名为水瓜:水瓜(广州)别名滞瓜(梅县);丝瓜(本草纲目)。并对这些名字作了解释:果成熟时里面的网状纤维软如海绵,可为洗濯盆碗和家具之用,并可制帽,广州市上有出售,名‘水瓜络’,梅县一带称为‘滞瓜囊’。本种即《本草纲目》所称之丝瓜,《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学大词典》亦沿用此名,但考华南通称之丝瓜实为ff

aacutanguroe花期:夏月。华南称为丝瓜的ffaacutanguroe,在植物学中称广东丝瓜,别名棱角丝瓜,特点是茎稍粗壮,具明显的棱角。大概是广东人怕张冠李戴,就叫北方的丝瓜为水瓜。

1953年中国科学院出版的《华北经济植物志要》坚持把北方的丝瓜ffacyldricaroe叫作丝瓜(丝瓜ffacyldricaroe的接受名现已改为ffaaegyptiacapill),而把广东丝瓜ffaacutanguroe叫做囖囌,不知何意,难道是嫌广东人改丝瓜为水瓜太纠缠,就叫它啰苏?

历史上丝瓜还叫过不少其它名字,本人再说也显得啰苏,就不再细考。

关于丝瓜的功用,《中国植物志》说:果为夏季蔬菜,成熟时里面的网状纤维称丝瓜络,可代替海绵用作洗刷灶具及家具;还可供药用,有清凉利尿活血通经,解毒之效。《中华本草》说它全身是宝,果实是中药丝瓜,成熟果实的维管束是中药丝瓜络,种子是中药丝瓜子,果皮是中药丝瓜皮,瓜蒂是中药丝瓜蒂,花儿是中药丝瓜花,叶子是中药丝瓜叶,茎是中药丝瓜藤,茎中液汁是中药天罗水,根是中药丝瓜根。

丝瓜为葫芦科丝瓜属植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