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宗祠附近有一处环境优美的小院,院子里有棵杏树。
族长让薛崇德在村里开个私孰,教上几年,让孩子们也能认识几个字。
薛雯跟薛衍坐在树下翻绳。
薛崇德在旁边的屋子里摆放桌椅。
这里以后就是族里的私孰了,他做为唯一的先生,自然是要亲力亲为的。
柳氏在灶房里整理碗筷,这是因为薛雯说大人们白天要下地干活,小孩子们没人照应。
午饭不如折成粮米在一起吃,孩子也照看了,功课也做了。
她觉得这主意不错,反正后院还开了两畦菜园。
等萝卜,白菜,菠菜,蒜苗,芫荽长起来后,自家也是吃不完的,不如一起做了也给各家一个方便。
小孩子们能吃得了多少呢,随便给点就打发了,还落了不少好,谁家不感激!
于是乎,柳氏信心满满的干起来。
碗筷是不需要投资的,农户们没那么多的讲究,竹碗,竹筷,就地取材十分方便。
桌椅板凳就更加原始了,几块土砖上放一块木板齐活儿!
黑板没有,木板木炭多的是,随便拆下一扇刷了漆的房门就凑和了。
拿木炭在上面书写,一点儿也不费功夫。
没过多久,就有附近的人家送孩子来。
薛雯和薛衍把他们领进院子,交给薛崇德,这时候才发现孩子们都是空着手的。
薛雯琢磨着笔墨纸砚是大头,这些东西不带来,孩子们等于是来混饭的。
她对薛崇德说,“咱们要是这样干,有多少钱都能贴进去,虽说不要束脩,可您也不能白干活不是,哪怕孩子们每天路上捡两根柴,打一捆草,也能省下一点柴禾钱。”
“每个孩子在咱家吃两顿饭,早上一餐,中午一餐,一个月只收四斤米,一年也才50斤而已,真良心价了。”
薛崇德挠挠头,感觉她说的很有道理。
虽然都是族人要钱不好看,可真要日子久了,这么干肯定贴不起,还要被人埋怨。
他琢磨了一下,还是把要求跟族长说了。
“要是在我家吃饭的,就一年送50斤粮食来,不在我家吃饭的,可以不用交粮食。”
族长觉得薛崇德很实在,他知道读书很花钱,尤其是书本。
那些虽然是薛崇德自己抄的,花不了多少本钱。
可毕竟人家是白送的,再让人家贴柴米油盐就过分了。
他二话没说就应下这事儿,也跟要送孩子来的人家说了。
“半托的就早上在家吃完饭把孩子送来,中午接回去,下午再送来,晚上再接走,全托的就早上送来,晚上接回去,早,午两顿饭在私孰吃,每半年送25斤粮食,2月收一次,7月收一次。”
“如今9月已经过了一半了,按崇德的意思,今年的从10月开始算,到2月底只收20斤粮食。”
“你们要是答应就继续把孩子送来,不愿意的,就不要再来了,你们也知道崇德的情况,自己也就种了十亩地,还一家人要养活,贴不起那么多。”
大家也都很理解,毕竟肯送孩子来读书的,眼光都不是那种很短浅的。
大家一致要求孩子必须全托。
有条件的家庭还送来两条老腊肉,当然,私底下要求薛崇德给开个小灶。
薛崇德很理解的答应了。
这可苦了孩子了,功课死命的加,这是家长要求的,不加对不起老腊肉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