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得优秀的教材。
而且,跟大部分的通史教材一样,都是从史前时代开始讲述的,毕竟大家都熟悉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夏商周。
因为时代限制,考古材料有些不足,所以得出的结论往往跟现实有出入。
比如争议极大的夏朝,在这本书里面基本上给出了确定的答案。
这个缺点,不仅在《中国史纲要》里面,就连历博的中国陈列也存在这样的缺憾。
但对于初窥门径的历史系第一新生来说,这本书的内容足够了。
不过对于苏亦来说,这本书教授的内容太浅了。
尤其是关于旧石器时代的讲述,对于他这个考古专业出身的学生来说槽点太多。
甚至,人类起源部分几乎都是一笔带过。
带过了怎么办?
只能不讲述了。
同样,张光达教授也没有讲述。
所以整节课停下来,苏亦昏昏欲睡。
到下课的时候,还是旁边的学生把他摇醒,刚走出教室就发现张光达教授刻意停下来等他。
“苏亦同学,咱们聊一聊?”张教授说。
对于这样的提议,苏亦当然无法拒绝。
两人一边走边聊,主要是张光达在问,“苏亦同学,刚才在课堂上一直睡觉,是觉得我讲课的水平不行吗?”
苏亦连忙摇头,“并非如此,张教授授课很风趣,同学都喜欢听,只不过通史,对于我来说,内容太过于基础了。”
张光达哑然失笑,“也对,你可是连何尊铭文都读懂的人,甚至还是考古专业的研究生,今天这节课讲述就是史前时代,这就是你们考古专业的大本营,浅易也是应该的,同样,这也不是我的所擅长的。”
苏亦点头,“来之前马世昌师兄跟我说过张老师的情况,所以希望能跟您学习一下唐史、西域史、敦煌、吐鲁番出土官府文书等方面的研究。毕竟,我是学佛教考古的,未来肯定离不来这些内容。”
张光达恍然,“原来你醉翁之意不在酒啊。”
苏亦说,“宿先生觉得我在这个方面基础不足,就给我推荐张老师您。”
张光达说,“那行,下一次过来,我给你推荐一个书单吧,到时候,你就写一篇关于西域史方面的论文,什么时候写完了,你就不用过来我这边听课了,系里面安排我的课程估计要到大二大三了。”
话虽如此,但张光达还直接给苏亦当场推荐书单了。
恰好苏亦有空,就顺带跑一趟图书馆。
文史楼三楼是考古专业的阅览室,但收藏的书籍基本上都是关于考古学的,一些历史类藏书还是要去图书馆借阅。
北大的图书馆是75年刚建成,也就是后世的老馆(西楼)。
今年才78年,也才建好三年,对于这年代北大学生来说,北大图书馆可以说整个北大最为豪华的建筑物。
尤其是图书馆大厅还摆着一本巨大的牛津词典,厚厚的外语词典就直接摆放在图书馆的大厅的中央,对于每一个进入图书馆的北大学生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力。
不说别的,在视觉效果上就极为震撼。
似乎要向每一个北大学生传递一个信息,英语时代要到来了。
苏亦上一次跟陈飞过来图书馆借书的时候,还没有怎么注意到这点,这一次过来,怎么都没有办法忽略这个存在。
苏亦只能够感慨,自己的心境变了。
以前过来北大复试,他满脑子都想着应该怎么通过复试,过来北大图书馆目标非常明确翻看有关于这个年代关于中国考古学的资料,哪里用心思去关注北大的图书馆如何布置。
同样,北大图书馆他也不是没有来过,后世的西馆,也就是老馆,他拿着当初一起考研的研友的校园卡混入图书馆的时候,都不知道逛多少次。
所以对于老馆他也没啥好奇。
不过,对于这个年代的北大学生来说,图书馆却是新馆,崭新得不能够再崭新了。
毕竟后世吴良镛院士设计的北大东馆,在这个年代连影子都没有见到呢。
这一次,苏亦是从从图书馆南门进去,在图书馆大厅逛一圈之后,苏亦才慢悠悠的走上二楼。
结果刚上二楼,还没有来得及进入阅览室,就在过道上碰见一位白发老人,他步履快捷不失稳健,每到一个阅览室门口都要停下来侧身朝里面探望一阵。
这样,苏亦很快就赶到了老人的前面,于是不禁回头去看他。
这一看,对方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平头短发精白,神采奕奕,满面红光——典型的鹤发童颜!
老人每看到阅览室里坐满了奋笔疾书的学生,脸上就露出欣喜满意的笑容。见此容貌神情,苏亦不用想都知道是北大的扫地僧了。
在北大,每一个看似普通的老教授,那都是一个深藏功与名的扫地僧。
别看人家穿着普通,看似无所事事地溜达在北大的校园之中,就以为人家是普通的老头。那么你就错了。
估计上前交谈,得知对方的名头之后,就是一个让人如雷贯耳的大师级的人物呢。
前世在北大,这种段子听得太多了。
所以在北大遇到每一个看似的普通的老头,苏亦都保持着应有的尊重。
跟老头对视之后,苏亦下意识就问候,“先生好。”
虽然他不知道对方是谁,但问候一声先生,一点问题都没有。
没有想到对方却咦了一声,望向他,“小同学,你认识我?”
这个就尴尬了。
还真不认识。
好在,苏亦也不是普通的大学生,遇到这样的老人,不认识就说不认识,也没有丢人的。
他望向对方,摇了摇头,“先生,我今年刚到北大读书,除我们系的个别老师,其他院系的老师都不太认识,敢问先生,是哪一个院系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