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书屋

感谢15387096483的打赏(第2页/共2页)

真理而活着,而是为感觉和情感的愉快而活着。老马提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会是这样生活,即上午放放牧,下午打打渔,晚上围炉而坐进行哲学的探讨。言外之意,人类将彻底摆脱社会分工的局限而实观艺术化生存。“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同样给我们暗示了人类文化价值的归宿所在。有论者总结:当原始艺术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种从人类生活中分离出来时,迄今历经了宗教、政治、商品三种历史规定性的制约,并慨叹商业时代到来导致艺术品格的彻底沦丧,黑格尔关于艺术终结的预言开始落实。究其内里,其所惋惜的“艺术品格”无外乎艺术的神圣、庄重、超越、升华、寓教于乐、美刺、劝喻时世、有补于人心等意味日渐淡薄。如果承认宗教、政治都曾给艺术带来“性格”分裂与畸变,上述诸般属性又何尝不是这种历史规定性的具体表现?它们的日趋边缘化实则是历史的必然。商品时代的到来引起文化取向的调整,它使我们更加关注个体的权利、幸福、身体、YuWang、快感。体现在审美文化上便呈现为“娱乐”文化表征。当然,老马同样指出艺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平衡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不能以经济带来的文明进步指标来衡量艺术。但也不能始终站在文化乡愁主义立场不加反省地敌视一切文化新象。我们其实依然处在文化转型的惶惑、探.索之中,所以在娱乐文化潮流中出现了泥沙俱下的现象。愉悦是审美文化的本质属性,身体是对文明进行反思与判断的根基。想想历史上的雅俗之变、明清浪漫洪流,我们对娱乐文化就不要妄下断语,还是对思想中的文化集体无意识话语进行悬搁、寻求更冷静的判断方为合宜。

总之,当今天拈出“娱乐文化”这个范畴来审视当代审美文化的时候,我们要期求、要充分认识到这是一个新的理论视域的开拓,要一洗前陈,切不可“新瓶装旧酒”,以语词的新衣掩饰思考的停滞不前。

狮猊,又称金猊、俗称虎狮。其道具是用竹架、纸张扎成经过彩绘的虎狮头(重

约8—10市斤),兼具虎、狮及貔貅等动物特征并加以夸张的艺术形象;加上连接色彩斑斓的棉布狮被及狮尾,全长一丈余。舞狮由两人各执狮头和狮尾动作协调地起舞,并有大头和尚(头戴面具,身穿长袍皂服)、紫微仙童配合演出,有的狮班还增加美翠娘等角色。狮班约由40至100多人组成。表演时,先行“狮诗”,作出参神、打四门等动作。狮舞情节是:开场时,狮猊威风凛凛、四方张狂。紫微仙童为收服它,在大头和尚的指引下,与之展开生死搏斗。仙童身穿八卦法衣,头戴如意冠,背佩宝剑,左手执仙拂,右手挥舞五彩球,以机智敏捷的身姿,将张牙舞爪的狮猊戏弄得声嘶力竭,无计可施。喜得在旁观战助阵的大头和尚欢欣跳跃,摇拍葵扇,鼓掌称许。突然,狮猊张开血盆大口将仙童吞进肚里,大头和尚不知是计,急得他抓腮搔头捶xiong顿足,悲痛欲绝。狮猊自认为吞了仙童取得了胜利,也表现了假寐、梳理毛发等满足神态和动作。不久才感到腹痛难忍,就地翻滚,精疲力尽。仙童趁狮猊哀嚎时跃出狮口,纵跃狮背,制服了神兽。此时,舞狮进入GaoChao,锣鼓钹音调激越,气氛热烈。唢呐手吹起欢快的“三宝贤”凯捷曲。自此狮猊改邪归正,被民间视为吉祥物。

麒麟,其道具是头盖骨正中央有一个向前的金huang色弯角,角顶缚有红色的布球,两条红绸带往两侧耳后下垂;呈独角头、龙身、羊蹄、牛尾造型。麒麟被、尾与“虎狮”相似,长约一丈五尺,或八尺。由两人各执麒麟头和尾合作表演参神、打四门、咬虱、瞌睡、腾跃、翻滚等神态和动作。旁边唢呐、锣鼓钹演奏《山坡羊》等乐曲。舞毕,各拳师出列,表演月朗拳、罗山拳、甲子拳、吞吐拳等各派系的武术。场面热烈紧张,气氛活跃。

感仔狮,又称盖仔狮、湖仔狮,流行于陆河县客家山区及鲘门镇等地。与盛行沿海地区的狮猊的制作特点不同,其狮面较平,鼻子凹蹋,zuiba不能开合,因此又称为合zui狮。虽其貌不扬,没有大头和尚和猴仔等角色配合表演。但在狮班中地位最高,其它狮队与之相遇时,须向感仔狮行参拜大礼,绕侧而过。感仔狮的舞狮动作和情节与舞狮猊相似。

五福狮,俗称猴仔狮、合狮、斗牛狮,始创于清代。流行于海丰县的鲘门、梅陇、联安等地。表演时,五福狮左右有青猴、黄猴两猴子和金星、善翁两和尚环绕起舞。五个角色配合默契体现出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且有翻跟斗、跳桌角、SanJiao倒立等生动活泼的技巧动作。特别是其中与众不同的“飞越高桌”的表演,非常吸引观众。擎狮头者要一下子腾空越过一张高一米半、宽二米的高桌,并滚翻落地。还要在桌边架上尖串和刀,尖刃向上,高出桌面尺余,表演者越过时不能碰到刀刃。技艺高的表演者,在越过尖刃之后,在高桌上倒立前行,然后腾空落地。意谓“过五指山”,颇具惊险特色。

瑞象又称神象。由清末民初笏口村名师陈雪隆创办。其道具是用竹扎成象头,再糊上多重冰秋纸彩绘而成,象鼻用布制成,可以自由shen缩,象被用布制成再加以彩绘。表演时需两人执舞头尾,从开场见礼、四方寻吃、吃后憩息、饱后回归、收埸还礼等环节及礼节,舞瑞象基本按舞“白额青面狮”的套路(笏口村先辈原有舞白额青面狮)。其礼节和配乐与舞“虎狮”基本相同。音乐、武术与舞麒麟大体相同。以附城笏口、可塘蔡厝围、东冲寮口村舞象较出名,属濒危民间舞蹈。

麒麟狮象,即麒麟、狮猊、象三种神兽的综合舞演,仅流行于公平山区。表演时各需两人执舞头尾,再加上大头和尚、美翠娘、仙童一共9个角色。1890年由公平墟富商邹氏出资,兴起于公平镇西北社合兴馆。狮班聘请名拳师邹娘水率领;全班18人,个个体壮力强,拳术精湛;后由著名拳师刘亚梅等带班,表演吞吐拳、武当拳等拳种,享誉海陆丰。

舞龙舞龙也是汕尾市常见的一种娱乐民俗,造型取材自古代神话之龙。其舞蹈形式有:

滚地金龙,流行在陆丰大安、西南两镇。道具是用竹篾扎架裱纸绘成龙头,其主要特征是眼珠会转、眼皮会眨、腮帮能翕动、zuiba能张合、舌头能shen缩,配上金鳞闪烁的龙被和龙尾,舞动起来活灵活现。表演时,由两人钻进龙被,足心相向,各操作龙头、摆动龙尾,滚翻在地模仿龙的动作进行表演。即在开场的锣鼓唢呐声中出场向观众示礼,接着龙头昂起盘旋,龙尾呼应滚动,表演参神、巡洞、戏尾、戏水、洗鳞、盘伏、瞌睡以及伏蛰听雷、驾云飞腾等舞蹈动作。最后舞者转身昂头亮相,钻出道具向观众致谢;主要伴奏打击乐用威武雄壮、嘹亮开阔的海陆丰正字戏的“牌子大锣鼓”,乐器组合有鼓、锣、钹、唢呐、笛、弦等,大唢呐按不同表演情节吹奏“宫娥怨”、“哭皇天”、“山坡羊”等曲牌,舞毕亦表演“盘五彩”。

大龙,也叫舞长龙,流行在陆丰县城及其东南沿海地区。道具龙头及龙尾由竹扎纸裱彩绘而成,并由棉布制成十至几十节相连的龙身。表演时由若干强壮的青年执撑,前边由掌珠的青年作各种戏弄手法引导大龙行进舞动,或停留在旷地上作队形变换和盘龙、跳跃、飞腾等动作。

龙香,即以稻草扎成龙身,当中cha满点上火种的香条,再适量缚上竹竿支撑龙身进行舞演。这种龙体裁较短小,便于二三人表演。另一种龙香舞把稻草扎成的龙身固定在船只上,龙身也cha满了上火的香条,龙船在海上浮游表演,入夜远远望去,由香火照亮的火龙仿佛就飞腾在水面上。

山龙船,道具用竹篾编制成耸起的龙船头和上翘的龙船尾。并以薄棉纸糊裱彩绘。龙身用布绘上龙鳞连接上龙船头和龙船尾。表演时由27人操作。其中一位吹银哨指挥,一位缠布头、扎腰带穿短褂的撑龙头,还有一位头戴竹笠的渔民打扮者掌舵;其他24位操桨者为梳着清一色古典发髻、穿蓝kù白衣、戴红纱巾的俊俏少女。她们在热烈的锣鼓声中动作协调地作划船表演,有时还唱简短渔歌,边唱边舞边前进。

舞灯,舞灯在汕尾市民间具有悠久的传统,属于行进式的舞蹈。</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