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浮本来还想再聊聊,柳强东的手机响了。
他接了电话,说有老客户等着拿货,得赶回去。
陈浮说这都九点多了,回到那里都快十点了,是不是太晚了,可以让他明天拿呀,反正还是老客户。
柳强东不同意,还说在创业阶段,就得尽最大努力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这个阶段享受安逸,还为时过早。
他就又背起不再鼓囊的包。
陈浮送他到门口,顺便让他留意中关村电脑城的二手电脑,看看能不能搞到至少六七成新的。
这个时期电脑属于奢侈品,一般人不用到破旧不堪,是不会淘汰的。
但是,这里是京城,名商巨贾,达官贵人聚集的地方,一切都有可能。
陈浮告诉柳强东,如果能搞到这样的电脑,他至少每年可以从柳强东这里拿上万张光碟。
陈浮知道在海滨市网吧的黄金期很快就会到来,并且能持续大约四五年的时间。
就学生群体而言,足够支持这个时间区间保持生意辉煌。
柳强东欣然答应。
黄枝丫和苏思源已经与曹老大等人混熟。
大家都是英语专业,又是同龄人,沟通起来相对容易。
只有徐青萍看似有点孤单,但是,还是面带微笑听他们聊天。
陈浮本来想说天色已晚,大家都回去休息吧。
黄枝丫却不同意。
她说陈浮给她带来第一单大额生意,还吸纳她为合伙人,她现在在京城算是东道主,怎么也得表示一下。
陈浮说:“来日方长,可以以后补着。多补几次都行。”
“那可不行。择日不如撞日,欠人家的我晚上睡不安心,就今晚。”
“大小姐,这都几点了。”
“这也没几点啊,京城的夜生活还没开始呢。”
“这个时候,还有夜生活啊?”
黄枝丫的话让陈浮他们挺吃惊,苏思源除外。
在齐鲁之地,这个点饭店都快关门了,街头行人也很稀少。尤其,现在都快是深秋了。
“我们去唱歌吧。好久没唱了,难得新认识了这么多朋友。”
黄枝丫说。
“唱歌?”
这句话让人更吃惊。他们觉得找个小摊吃点东西还是有可能,竟然还去唱歌。
“对啊,唱卡拉OK。要不去迪厅也行。”
卡拉OK和迪厅他们也只是在港台剧里见过,在海滨市还没见过。
其实,论起娱乐行业在京城的发展,卡拉OK还是挺早,在20世九十年代早期,还辉煌过一阵。只是,由于消费较高,屡见报端,批评声音甚多,从1998年开始,京城的卡拉OK七八成已经关张;剩下的大多数又是半死不活。
当然,生意好的也有,比如天上人间,这时如火如荼。
唱歌大家还都凑合,蹦迪包括陈浮在内的师院帮都不行。
于是,大家最终决定去唱歌。
1999年,京城还没有量贩式。
第一家量贩式麦乐迪进驻京城还得等到千禧年,随后就是钱柜,再然后,就是雨后春笋,蓬勃而起。
黄枝丫找的这家还不错,就在五道口,离华清大学步行二十多分钟的样子。
关键是这里可以营业到凌晨三点钟。
这是需要特批的。
而且,由于黄枝丫和这家老板很熟,还破天荒地搞到了个小包间,不必像此时的大众唱歌基本上在大厅。
当然,这小包间是有最低消费。
从十点多凌晨三点,这五个小时,每人不低于60元。
这已经是最低价。
而且,黄枝丫给老板明确过不需要服务生和陪侍。
伊人兮问什么是陪侍。
黄枝丫捂嘴直乐。
芦青说就是比如给陈浮找个衣着不整的姑娘陪着唱歌喝酒。
伊人兮脸一红,吐了吐舌头。
这资本主义的消费方式还真是不同。
“师院派”除陈浮之外,都还没进过歌厅,也知不道怎么操作。黄枝丫和苏思源打头阵。
其实,当副总时的陈浮虽然常常陪客人或者朋友进出娱乐场所,这个年代的点歌机他也不大会用。
幸好大家年轻,学东西速度快,黄枝丫演示两边,基本都掌握了操作要领。
歌单上曲目却不多,大多是1999年以前的歌曲,也算是老歌。
这样也好,最起码大家都很熟。
只有陈浮头上有点冒汗,他现在熟记的歌曲名字和旋律都是2010年以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第1页/共2页)